降B大調交響曲 (列奧波爾德·莫扎特)

B大調第2號交響曲克氏號17,曾經被歸類為沃尔夫冈·阿马德乌斯·莫扎特的早期交響曲作品,近期則被認定出自於他的父親,列奧波爾德·莫扎特之手[1][2]。在第6版的克歇尔目录當中,將此曲分類在附錄中(編號C 11.02)[1]

歷史

出版

舊莫扎特全集英语Alte Mozart-Ausgabe收錄了這首作品,將其編號為「第2號」。由當時的樂譜和相關資料即可發現,作品有很多部分其實是不全的。以第3樂章的前半部分而言,只有第一小提琴和弦樂低音聲部是完整的,至於第二小提琴、中提琴則全部出自於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的編輯之手。另一方面,新莫扎特全集則是排除了此曲(不論紙本、數位)。

分析

本曲採古典主義時期常見的交響曲四樂章架構:

  1. 快板(Allegro)
  2. 行板(Andante)
  3. 梅呂哀舞曲(Menuetto)二首
  4. 急板(Presto)

其中,第1樂章由小提琴、中提琴交替演奏的附點節奏展開(見圖例),緊湊的聲部間互動頗有巴洛克時代的遺風。


\relative c'' {
 \key bes \major
 \tempo "Allegro"
 \partial 4 f8.\f f16 bes4 d,8. d16 f4 f,8. f16 bes4 d8. f16 \times 2/3 {f,8-. f (g} \times 2/3 {as g f)} g4
}

參考資料

參照
  1. ^ 1.0 1.1 Stanley Sadie. The New Grove Mozart. New York: Norton. 1983: 197. ISBN 0-393-30084-6. 
  2. ^ Part Eight of Eight Anhang C Instrumental Works. Mozart Forum. [2022-02-09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-08-12). 

參見

  • 古典音乐主题

外部連結

童年時期
具編號
  • E♭大調第1號,K. 16
  • D大調第4號,K. 19
  • B♭大調第5號,K. 22
  • F大調第6號,K. 43
  • D大調第7號,K. 45
  • D大調第8號,K. 48
  • C大調第9號,K. 73
  • G大調第10號,K. 74
  • D大調第11號,K. 84
  • G大調第12號,K. 110
  • F大調第13號,K. 112
無編號
  • K. 75
  • K. 95
  • K. 96
  • K. 97
  • K. Anh. 221
  • K. Anh. 223
存疑
  • K. 76
  • K. 81
  • K. 98
  • K. Anh. 214
  • K. Anh. 216
  • K. Anh. 220
薩爾斯堡時期
具編號
  • A大調第14號,K. 114
  • G大調第15號,K. 124
  • C大調第16號,K. 128
  • G大調第17號,K. 129
  • F大調第18號,K. 130
  • E♭大調第19號,K. 132
  • D大調第20號,K. 133
  • A大調第21號,K. 134
  • C大調第22號,K. 162
  • D大調第23號,K. 181
  • B♭大調第24號,K. 182
  • G小調第25號,K. 183
  • E♭大調第26號,K. 184
  • G大調第27號,K. 199
  • C大調第28號,K. 200
  • A大調第29號,K. 201
  • D大調第30號,K. 202
無編號
  • K. 111 + 120
  • K. 141a
  • K. 196 + 121
  • K. 208 + 102
  • K. 135 + 61h
編自小夜曲
  • K. 204
  • K. 250
  • K. 320
晚期
  • D大調第31號,K. 297
  • G大調第32號,K. 318
  • B♭大調第33號,K. 319
  • C大調第34號,K. 338
  • D大調第35號,K. 385
  • C大調第36號,K. 425
  • D大調第38號,K. 504
  • E♭大調第39號,K. 543
  • G小調第40號,K. 550
  • C大調第41號,K. 551
偽作
  • B♭大調第2號,K. 17
  • E♭大調第3號,K. 18
  • G大調第37號,K. 444
遺失
  • K. 19b
  • K. 66c
  • K. 66d
  • K. 66e
  • K. Anh.C 11.07
  • K. Anh.C 11.08